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

從學校到學堂的路上


記得小時候,從學校回到家的路上是我最喜歡的冒險之旅。
回想那時,大家先在各班教室前面排路隊,大家聚在一起除了交換班上的八卦消息以及手上最新鮮的物品之外,還可以與三五好友看看路旁的稻田,隨手撥下一些未成熟的稻穗,當作交易的貨幣;或者,觀察小溪裡的螯蝦一起抓回家養,好不快樂!而那路途上的驚喜基本上一直在我心裡,我不曾對別人說,說了別人也無法體會。如今細細品味那畫面歷歷在目,猶如昨日。
學堂中午或是下午,都要去接小朋友下課。曾經在路上看過安親班老師帶隊帶孩子下課,那就像母雞帶小雞一般,畫面雖然溫馨,但總是少了一些童趣。所以,我就很想做些有趣的事情,想要與孩子一同編織共同的記憶。
一、「看見紅燈就轉彎」:
沿途我們會經過大概78盞的紅綠燈,我會跟小朋友說,等一下只要看到前面亮紅燈就不能停下來等,必須繼續走,看每天的路線有什麼不一樣,旁邊的人事物就不一樣。
二、「找神明」:
在回途中必須要找一間小廟或是教堂,安靜十秒,把心裡的話無論開心或不開心都告訴祂。
三、「休息站」:
路途中以養樂多為精神補充液,跟他聊聊為接下來到學堂最後的路程補充能量!
這些活動看似普通,但是卻可以讓孩子與大人「翫」在一起,除了累積共同的記憶之外,也累積經驗,為之後抽象概念的學習做準備,更讓他們對周遭的人事物有知有感,避免冷漠找上他們。大人同樣的也能從孩子的童真與互動找回自己疏離已久的人心人性,「教學相長」不就是這樣嗎?
文/朱毓濃,20122 13日,@樹心學堂

我是老師嗎?


老師這詞有點沉重,讓我想到「任重道遠」;老師這詞有點神聖,讓我想到「道德規範」,也許還有許多詞來描述老師這個行業,但光是這兩個詞就足以讓想當老師的人退步三舍。
因為你是老師,所以你想大吼大叫的時候,你要想到你是老師;因為你是老師,所以你想去夜店紓壓的時候,你得考慮一下,因為「為人師表」不應該去那種地方。最後,老師成為光明、希望的代名詞,任何跟邪惡與黑暗有關的人、事、物,都在老師的對立面。逐漸地我們忽略了,其實老師也是人,也有他陰暗的一面。
但是社會的期許與壓力,讓想成為老師的人,潛意識的會把自己成為「老師的樣子」。但是,其實真正會獨立思考,可以給孩子珍貴人生體驗的人,很多都是因為不喜歡。
所以GTO(麻辣教師)的出現造成一股熱潮;他所訴說的,是每個人心中對於「老師」真正的渴望。儘管書中的主角曾經是個飆車族、又很愛把妹,但是,他卻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。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。
我身邊大部分很適合當老師的人到後來都選擇不當老師,不是投入商場,就是成為自由工作者。而他們都有一個特點,對人的觀察都很入微,所以不論是攝影師、餐飲業、企業家,他們在所屬的領域都很成功,可惜的是孩子得不到他們對於「人」的心得與經驗。
現在,家長和學生常常叫我老師,但是我不是很喜歡,我比較喜歡他們叫我「人類」,因為一想起「老師」這個詞就有一堆的「不能」,我比較想當個「人類」。了解人類的所知所想、所作所為,其實才是一個老師的核心能力,孔子與其說是個老師,倒不如說他是個厲害的「人類學家」,而我想做的也是個人類學家,而不是個老師。
所以,叫我「人類」吧!
文/朱毓濃,20122 13日,@樹心學堂

溝通


我的心想與你的心連結,所以需要溝通;
因為我想與你溝通,所以需要語言和文字。
然而,
曾幾何時,我們忘記了溝通的初衷,
把言語和文字當成了工具,甚至淪為了武器,
而與你的心漸行漸遠。
我,該如何重拾溝通的初衷?

在溝通的各種方式裡:
使用"語言"溝通可能會有落差,所以需要訓練;
使用"行動"溝通可能會被誤解,所以需要共識;
使用"藝術"溝通可能流於主觀,所以需要感通。
這些溝通方式,都需要學習。

唯有"態度"
且讓我用"態度"與你溝通,
不需要時間、不需要理解、不需要共識、不會有隔閡、不會有落差,
你當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,必然讓人當下收到;
我當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,必然讓你當下收到。
所以,
關於這段文字,你可能會有誤會;
關於我的行為,你可能無法理解;
但是,你已經收到的,是我的"態度"
文/吳有杰,20122 16日,@樹心學堂

SMALL GAME


觀察小朋友玩遊戲,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。
比較年輕的孩子,對於遊戲中每一個區段的輸贏都非常計較,他的情緒也會隨著遊戲情勢的消長起伏。
比較成熟的孩子,懂得放棄部分戰役,來換取整體戰略上的勝利,他的情緒便不容易在遊戲過程中波動,但是對最終的輸贏仍是在意的。
更成熟的孩子,會把檯面上正在玩的遊戲當成「小遊戲」,這些小遊戲是他在人際關係、同儕地位、長輩觀感、獎懲規範……等「大遊戲」中達到目標的手段。因為這些孩子「醉翁之意不在酒」,遊戲的輸贏只是過程而已,他們的情緒自然更不受遊戲勝負影響。
這樣觀察下來,我們所認為越「成熟」的孩子,很可能只是玩的遊戲與「大人」越接近而已。
當我們這些習慣玩「大遊戲」的「大人」再回去玩「小遊戲」時,便不會像小孩子一樣對遊戲的成敗錙銖必較了。然而,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了「勝不驕、敗不餒」?還是因為我們也只是將這些「小遊戲」當成自己在「大遊戲」中達到目標的手段而已?
我們這些「大人」在玩的遊戲就比較可取嗎?
在我的觀察中,我也發現:有些孩子遊戲的目的純粹只是在享受當下遊戲的過程而已。這些孩子無論遊戲的大小,只要玩上了,都很投入。他們不會因為玩慣了「大遊戲」就不屑於去玩「小遊戲」。對他們來說,「大遊戲」與「小遊戲」的分別不是絕對的。
他們不因為獲勝﹝得到遊戲帶來的報酬﹞而玩,而因為好玩﹝喜歡遊戲本身﹞而玩。「獲勝」對他們來說,也只是「好玩」的一部分而已。
他們也許會將「獲勝」視為遊戲的目標,卻不是為了獲勝而獲勝,而是為了遊戲而獲勝。就像童話故事中追尋聖杯的英雄:「得到聖杯」常是「英雄之旅」重要的一部分,英雄也會將「得到聖杯」視為整個旅途的目標,但是旅途本身的價值卻遠遠超越聖杯。事實上,聖杯的價值正是由整個旅程賦予的。若不是英雄之旅,聖杯本身可能毫無價值。
忘記這一點的「大人」,只能愁眉苦臉地「被迫去玩」生活中的各種遊戲。
文/吳有杰,2012210日,@樹心學堂

GREAT GAME


誰說人長大以後就不玩遊戲了?
你追我跑、魅力營造、追求好感、欲擒故縱、勾心鬥角、設局鋪排、權謀運用、股票買賣、財富累積、政治角力、人際運籌……哪一個不是遊戲?
是否有許多人玩得太投入了,忘了這是場遊戲?
大人和小孩的分別,會不會只在於記不記得自己在玩遊戲?不記得自己在玩遊戲的是大人,還記得自己在玩遊戲的是小孩。
人們所玩的遊戲千奇百怪,規模有大有小,規則有明有暗,時間有長有短,難度有高有低,感受有深有淺,影響有多有少。
某些類型的遊戲非要人們爭個你輸我贏,甚至你死我活。這種遊戲鼓勵人們互相征服、互相算計、互相否定、互相陷害。這樣的遊戲並不健康,卻是人們常常「發明」出來的遊戲:大多數的網路遊戲屬於這種遊戲,許多教育系統也屬於這種遊戲。
有另一種類型的遊戲,可以讓所有參與遊戲的人都能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。這種類型的遊戲通常被稱為「共贏遊戲」。
還有一種類型的遊戲,可以讓所有人﹝無論有沒有參與這場遊戲﹞都能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,這種類型的遊戲我把它稱為「共存遊戲」,因為這種遊戲肯定了每一個人的存在。
當然,「共存遊戲」所肯定的不應該只是「人」的存在,而是要肯定所有宇宙萬物﹝每個存在﹞的存在。
事實上,在整個宇宙中上演的,就是一場巨大規模的「共存遊戲」,因為宇宙包容了所有的存在。
或許宇宙中仍然會發生許多毀滅性的災難,但是我也不知道我們該用甚麼樣的觀點來看待這些災難:也許它的發生是宇宙共存遊戲中的Bug;也許它的發生是為了更大的存在;也許它就是發生了,沒有甚麼特定的意義。關於這些,我真的不知道,所以,我比較希望轉而去注意那些存在的幸福。
至少,我們存在,也因為我們存在,所以我們可能幸福。宇宙讓我們存在,也讓我們有幸福的可能,就這一點來說,我感謝宇宙,也頌揚它是場偉大的「共存遊戲」。
讓我們靜默地凝望宇宙,發現其中的共存法則,投入這場偉大遊戲。
文/吳有杰,2012210日,@樹心學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