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

道可道(上)


道可道()
吳有杰
當我離開鼎愛時,我告訴自己:「我將永遠懷抱著謙卑而懷疑的態度,篤定的行善。」...現在,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。
無論是當時的我或現在的我,我真的不知道真正的善是什麼,也許我篤定的行善會造成更大的惡,也許會,但是,我保持這樣的意識,我試著讓自己時時刻刻意識到我行的善可能是更大的惡,但仍然繼續行善下去。
也許是因為保持這樣的懷疑,讓我能放心的篤定,就如同我現在的分享一樣,我其實不真的確定我自己這樣說好不好,說這些話對不對,但因為我有這樣的意識,我還是放心地說了...
我猜想,當蘇格拉底找人談論時,他的心情應當也是如此,他很可能也不確定答案是什麼,透過與人對話,他也努力找出能讓彼此達到共識的答案。
(當然,我也懷疑蘇格拉底是否確實如此,也很可能我誤解他了,但我因為有這樣的意識,所以我還是篤定的說了,我認為蘇格拉底「的確」是如此。)
因此,我們也許不需要預設蘇格拉底「的確知道答案」,但我們可以知道,他的行為是「篤定」的,從他在法庭上的辯護,以及在獄中篤定的飲下毒酒,等等...
也許,對於蘇格拉底來說,這些「篤定的行動」也只是「討論」的一部分而已,他只是透過這些「篤定的行動」「表達」他的態度,關於他的「表達」,(就我目前的理解來說)不適合解釋為對其他人或後世的「教導」(因為正如他所說,他不知道真理是什麼,他只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已)
換言之,這些「表達」只是他作為「討論的參與者之一」,透過「行動」與「態度」來表述自己的立場而已,他的目的能是「討論」而已。
終極來說,他還是不知道真理是什麼,但他仍然篤定的表達,因為他知道他的表達會成為討論的一部分,雖然不是真理,但是可以讓大家(包括他自己)的智慧再往前進一些,所以他說:「我不是智者(有智慧的人),只是愛好(追求)智慧的人」(「愛好智慧的人」一詞在之後就成為了「哲學家」的意思)
或許,這樣的觀點有助於理解蘇格拉底談過兩段看似矛盾的論點(具體的來源忘了,但的確是我學習哲學時聽老師提過的):其一是「沒有人故意為惡,惡的來源是無知,為惡的人只是缺乏了善的知識,所以,知識即德行(學習善的知識才是能有德行的關鍵)」。其二是「如果不明白善是什麼,只要去做你所認為最善的選擇就行了。」
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的不知道,也提醒人們要知道自己的不知道,但正是因為蘇格拉底懷抱了如此的意識,所以,他敢篤定地去做「他(當下)所認為是善」的事,至於他做的事是不是善,他也不知道。但他對此保持開放,也願意調整他的認知,這也是他能夠篤定的前提。
我能夠詮釋蘇格拉底嗎?我詮釋的正確嗎?我也不知道,我有這樣的意識,所以我還是篤定地詮釋了。
2012/04/1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